载自:《公正论坛》
http://forum.keadilan.ws
如今,终于遇到比较适合的时候,写这样的题材。
当然,不是盖棺定论,也不是故意抹煞重伤,只是把自己知道的点滴写出来。
然而,由于只是牵涉到华裔,不免带有种族角度看问题,各位进来的就把有色眼镜摘下先吧。
当年4月4 号,公正党一成立的时候,如果各位记得,华社里对该党的成立表现的非常积极,而好些青年才俊和一批前火箭党员在那时集体加入眼睛,为他造势;有些人过后被赞德拉阻挠加入,也就不提了。
当年加入的表现较为出色以及有党职的有如今的YB小强,谢嘉平,罗志昌,张济作,廖国华,李成金,以及后来加入的李文材,刘子健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小强其实在加入眼睛前,已是人民党的党员。
经过99年大选,替阵重挫国阵而在鲁乃又失利后,老马终于使用内安法令杀手锏,把许多改革分子领袖扣留起来吃免费加哩饭。那时身为华裔领袖的小强也一样蹲在甘文丁,华裔党员顿时群龙无首。
那时在高压的情势下,身为青年团副团长的罗志昌,只好硬着头皮顶上去,继续组织党内的华裔党员,而那时使用的平台即为公正党社会关系局。
说到罗志昌,不可不提雪华堂青年团。
他曾经担任该团团长,在华社拥有广泛的人迈网络,尤其和董总关系密切。
顺便一提,他毕业于台湾大学,而他老婆也是在那里搞学运时候认识的。张济作亦然。
当时,民进党在台湾还没执政(现在刚被赶下来),那时台湾的政治气候虽然在辉老局部开放下有所好转,对于学生运动还是多加监督,更不用说是外侨学生。
公正党早期许多具有台湾色彩的文宣品,都是出自于他那时的助选经验。
在回国后,他对于国内校园辩论相对感兴趣,也建立了不小的联络网,更被称为“导师”。
而他更积极参与的,是华社民主人权运动的斗争。
过后在他的带领下,雪华青更是步入高潮期。
他自己经营印刷业,而著名的评论人也是社阵中坚的理论建构者李万千,也是合作伙伴。
在经过烈火莫熄冲击后,他也从青年运动的舞台转向参政,并受委为青年团副团长
当时身为公正党青年团副团长,个子矮小的罗志昌十分容易让人联想到拿破仑。
最高华人领袖小强无法亲自领军,在蜀中无大将的情况下,罗志昌毫不犹疑地接替小强扮演的位子,串联全国党内华裔组织并协调党务。
由于当时党内欲栽培新人李文材医生在全国的知名度,顺理成章的李文材接替了小强为社会关系局主任,而罗志昌乃副主任。却没想到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这样间接产生。
该局在当时是以吉隆坡为行政中心。罗志昌在局内具有主导性,许多决策上的决定都在吉隆坡定下,而身在怡宝的李文材就只好远距离地被动协调,这更加深了不少误解。
该矛盾的爆发点是在玻璃市的indera kayangan补选,而当时担任该局的总协调的张济作在补选后愤然辞去该位子。如今,张济作为新纪元学生事务处主任。罗志昌,张济作和廖国华,甚至一度被标签为“三剑客”。
当然,除了李文材外,另外有一批更年轻,学生运动出身的青年也对罗志昌非常不满。其导因来自于当时在国内发行甚广的华文杂志小辣椒,详文我就此带过,否则又是一篇牢骚股。
在这两股势力的结合下,逐渐地把罗志昌边缘化。当然,对于罗志昌不栽培地方势力而无立足之地,把他被边缘化的主因全怪在他人头上也是不具有说服力滴。
谈完了罗志昌,就让我们看看最近频频放话说变天的公正党宣传主任,蔡添强。
针对其背景,这里有非常充足的资料,有兴趣的自己去看,阿叔不需浪费口水。
http://keadilan.ws/forumcn/thread-1953-1-2.html
这里,阿叔要点出小强没有谈到的,而且又比较有趣的是,当他在澳洲留学时候,一起搞“学生运动”的包括林冠英,郭金福,黄永安等学长。
当然,对于如何搞的形式和路线,在那时候就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而那时后对于圆桌会议来协商达至目的的做法,在经过街头的洗礼后,深深的让小强体会到其弱点。
在留学回来后,小强投入了对劳工研究的工作,并成立了劳工信息中心(Labor Research Centre, LRC)。该非政府组织秘书处是设在孟沙的住宅区,其地标亦成为国内大专生搞学生运动的不二选之处。
过后,也因为安华事件,小强从非政府组织直接投入参政,催化了公正党(即与人民党合并前的前身)的成立,并被推举为党副主席。在还没请去吃加哩饭时,男性魅力四射的小强的确是风头正健,无可避免的有仰慕之心的狂蜂浪蝶,同样络绎不绝。
而在那时候,话说小强政治生涯最高潮迭起的部分,实乃鲁乃之战,想必不会有异议。
谈到鲁乃之役,就不得不提到这个经典之仗的背后功臣,小强是也。在事后,许多助选员都同意,日夜疲劳扫票的小强,更像是此补选的候选人。
有必要谈下当时的局势:替阵当时正逢前个补选吃了败战的低迷气势,对于整体局势而言,如果要恢复99年大选对在野党有利的格局,此鲁乃补选,唯有一句话来形容:只许胜不许败。
在这个大前提下,小强唯有选择了被当时行动党秘书长郭金福形容为背后插刀的辞职行为,来换取最有可能胜出的机会。。。回首往事,真的是不胜唏嘘- - 郭金福暗箭难防,自己竟不幸被形容小强的话给言中,火箭也最终选择了退出替阵;而小强也以2004年大选无法争取更多的华裔上阵为由负责,拒绝再度竞选副主席的位子。
当然,此役之胜利,对于媒体当时特意炒作替阵分裂的新闻,等于是刮了一巴掌;但是对于国阵而言,不仅是惊恐万分,更是有从死入生的彻肤之痛。
在国阵来看,如果公正党能够打破像鲁乃这样典型混合区的堡垒,那么,对于在全马类似的国阵堡垒区,这场补选的失败,公正党无疑的是敲了国阵一记响亮的丧钟。该效应的发酵,果真在2008年的大选彻底呈现出来。
而恰恰诡异的是,身在野的火箭,更是被此战所带来的意义,感到不知所措;虽然小强在事后,不忘对对方在最关键的最后一天晚上在讲台上卖力的拉票,公开感激致谢,其明捧暗刺之意,岂不跃然纸上?
也许,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小强把补选的胜利说成是火箭的大功劳,是对他咄咄逼人后最好看的下台阶;但听在火箭的耳,似乎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里。
看着所谓的鸡肋选区,不止被一个刚出道的黄毛小子用计给夺去,甚至还在自负获得华裔的支持下决定不助选,后见风使舵更幸得公正党最后一夜“邀请”在讲台上拼命拉票而胜出,在面对公正党华裔能够独当一面甚至完全虏获其传统票箱的能力,其焦虑和愤怒,可想而知。
更叫人流口水的是,鲁乃补选证明了公正党有能力吸引非巫裔把票投给巫裔的候选人,皮肤颜色的成见似乎已经不是课题。这也就是说,该党去以种族投票的游戏规则的能力,已成了瓦解国阵分而制之的种族主义,也不幸破坏其战友市场的两仞利刀。
在从来没有被攻陷的堡垒区被一个只有成立不到两年,乳溴未干的公正党给打下来后,小强乐观看待该党的前途,可却没有料到,也因为这场战役,自己和其他同僚成了国阵政权的威胁,最终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甘文丁,烈火运动也停顿不前。国阵暂时去了威胁,而其战友也松了一口气。但是,要面对的总是要面对,如今眼看大批民政党员过档,只能恨铁不成钢。
在没有小强的日子,经过了罗志昌后来的李文材医生,又是一番风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