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

部落格的所有内容是并非本人的作品
The blog is not all my creation
若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本人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me


my msn / Email :sunic_pp@hotmail.com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安華 下一代亞洲最耀眼的領袖之一

馬哈地與安華的恩怨情仇

980211 中國時報 要  聞

安華 下一代亞洲最耀眼的領袖之一

【本報記者/徐宗懋】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和副首相安華(見圖),分別訪問亞洲各國,安華今將以私人身分訪台。六年多前,安華曾以財長身分來台訪問,還公開召開記者會,不過當時各界多不知他為何許人物,然而今日的安華, 已被西方媒體列為下一代最耀眼的亞洲領袖之一。

明日之星滿身領袖魅力

 聽過安華群眾演說的人,多感到深刻難忘,堅定的神情,煽動性十足 的言詞口吻,滿身的領袖魅力。戰後星馬政局中,可以跟李光耀領導資 質一比的,可能只有安華。這位預定為馬來西亞下一屆首相的政治領袖 ,在思想上也傾向於文化主義者,一九九七年他出版了反映其政治和文 化思想的著作《亞洲的復興》,相較於馬哈地首相的代表作《馬來人的 困境》,恰巧反映了馬來西亞兩個世代領袖的政治視野和目標,其間的 差異正體現了馬來民族以及馬來西亞本身巨大的進步。

 《馬來人的困境》寫於一九六九年華人和巫人(馬來人的另稱)的血 腥種族衝突之後,整個社會驚魂未定,四十一歲的馬哈地作為巫統(馬來人主要政黨,亦為多種族執政聯盟的龍頭)內的少壯鷹派,氣憤填膺 ,怒指首相東姑拉曼未能照顧馬來人利益,終致慘劇不斷。馬哈地的直 言冒犯了具有馬國國父地位的東姑拉曼,遭後者逐出巫統。憤憤不平的 馬哈地遂沈潛在家,寫出《馬來人的困境》一書,書中直指馬來民族因 近親結婚導致天生素質不如華人,如要拯救馬來民族就必須改革馬來人 的傳統,並透過政治權力制定有利於提升馬來人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 的政策,最終達到以馬來語文文化一統其他種族的目標。這本書對華人 使用了相當刺激性的批評言詞,順帶也把新加坡罵了一頓。馬哈地從政 的目標是提升馬來人的地位和尊嚴,時隔近三十年,當第三代政治領袖 安華寫書時,口氣已經提高了四、五個位階,變成了《亞洲的復興》了 ,潛意識中,安華不但代表馬來民族,彷彿也自居亞洲文明復興的思想 導師了。

 《亞洲的復興》顧名思義是安華所描繪的世紀盛況,亞洲國家透過經 濟的發展和繁榮取得了新的自信和地位,亞洲文明又重新在人類史上綻 放光芒。雖然如此,安華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亞洲文明將以其獨特的優越 性挑戰和取代西方文明;相反地,安華相信亞洲人應吸取西方近代文明 中所產生的民主、立論自由、法治、管理技術等優點,去除亞洲文化中 專制和任人唯親的缺點。安華的思想代表著較溫和以及較不具對抗性的 亞洲文明觀,聽在西方人耳中比較不那麼刺耳。儘管如此,安華走到這 一步也非一朝一夕,他原來的言論甚至比馬哈地還激進,他的政治崛起 與馬哈地也有近似之處,後來兩人出現某種程度的差異應是時代背景落 差必然的產物。

年少輕狂歲月已現才華

 當年馬哈地寫的《馬來人困境》一出版旋遭禁,不過馬來社會私下流 傳卻很廣,當時充滿挫折和不平的馬來心靈很容易被激進的戰鬥語言所 吸引,被逐出巫統的馬哈地是他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他所指引的道路 代表馬來人的普遍心聲,並逐步化為巫統的政策。當然另一方面,對華 人來說,馬哈地代表著馬來社會中危險偏激的勢力,揮舞著種族大刀, 讓人感到害怕。不久,東姑拉曼被迫下台,馬哈地重返巫統,高票當選 巫統青年團團長並且入閣,迅速崛起為巫統的少壯派領袖。

 安華是一九七四年馬哈地擔任教育部長期間,遭到當局逮捕的激進回 教青年。大學時代的安華是回教青年運動主席,狂熱的回教基本教義信 徒,帶頭示威,攻擊當局,被抓去關了兩年,有一段年少輕狂的歲月。 他早年的政治和思想訓練是在回教教義研修以及對抗「軟弱的馬來當局 」中完成的,其間已顯現出組織、領導和群眾演說的才華。就跟許多政 治大戲的劇情一般,一九八二年馬哈地當上首相之後,透過引介把「兇 悍型」的安華拉進巫統、攬到身旁工作,培植他為「護法」。此後安華 一路晉升,政治才幹顯露無遺,一九八七年巫統大分裂,馬哈地面臨貿 工部長東始拉沙里的嚴厲挑戰,險些喪失首相寶座。當時巫統主席馬哈 地、署理主席加化和副主席安華是主流派的鐵三角,經過三年到了九○ 年底的大選中,才徹底擊潰了非主流的挑戰。這三年也是馬來西亞政治 的動盪期,尤其八七年種族關係十分緊張,幾乎瀕臨流血衝突,安華的 講話非常激進,在華人社會中激起一股深深的恐懼感,這一次空前的危 機在馬哈地下令一場大逮捕「茅草行動」並暫禁一切政治集會後,才迅 速冷卻下來。

轉變激進色彩令人矚目

 一九九○年後,馬來西亞政局穩定,經濟高速成長,人民變得更富裕 ,馬來人的生活大幅改善,自信心提高,相對地政府的文化政策也變得 更寬鬆。馬來西亞無論政治、經濟、文化或種族關係上,進入了黃金期 。也就在這一刻,馬哈地提出「二○二○宏願」的目標,即在二○二○ 年將馬來西亞建設為先進國家,屆時不再有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之分 ,只有一個團結一致的「馬來西亞人」。有趣的是,這也正是當年人民 行動黨的政治主張,只是雙方的實踐步驟和手段相去甚遠。政治目標的 提升使得馬哈地和安華皆褪去早年的激進色彩。安華的轉變更令人矚目 ,他閱讀了大量有關中國歷史的書籍,對同為回教徒的中國航海家鄭和 尤其激賞,參加華人聚會時還能提毛筆在宣紙上寫下「我們都是一家人 」,其毛筆字遜於江澤民,卻比李鵬要好得多。

 馬哈地希望建設馬來西亞為先進國家,安華卻已想著「亞洲的復興」 ,由於在生命的歷練中,安華沒有直接參與反殖鬥爭,所以對西方的敵 意沒有馬哈地那麼直接深刻,沒有像馬哈地那樣把許多事情說成「西方 的陰謀」,直接破口大罵西方國家。安華似乎擺脫文化作為國際政治鬥 爭的符號,以自信的態度將文明回歸於文明本身。他召開了「回儒對話 」(回教文明與儒家文明的交流)國際會議,主張吸收西方文明中民主 法治的優點,抨擊亞洲國家中的專權和裙帶現象,作為亞洲文明「自我 革新」的目標。儘管如此,在安華還沒有全面掌權,接受嚴酷的現實考 驗之前,他的主張也有可能只是另一種政治符號而已;不過西方媒體常 凸顯安華肯定西方之處,幾乎把這位昔日的回教基本教義信徒形容成西 方信念的自由派,不僅輕忽安華政治和文化意識如何由過去走到今天, 甚至無形中忘了安華思想中「亞洲的復興」這個根本的命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